黎學錦
黎學錦(1776一1838),字云屏,生于龍陽大圍堤(今漢壽縣圍堤湖鄉(xiāng))一富豪人家。自幼好學,弱冠中郡生,旋選貢生,入國子監(jiān)。嘉慶六年(1801)以學行優(yōu)異,授四川候補道。次年,欽加運使銜;九年,參加甲子科文武兩鬧監(jiān)視;二月,署鹽茶道,五月實授川北兵備道;道光四年(1824)八月,調(diào)廣東惠潮嘉道,到任不久,遭母喪回里;九年補授河南糧儲道,兼署布政使。
黎學錦為官勤廉,政績顯著,所至有聲。在川北兵備道任內(nèi),為當?shù)卦煲嫔醵?。嘉慶二十二年(1817)冬,親自勘測閬中縣沙溪場到觀音寺地段,興修“通濟渠”,灌溉城東北數(shù)千頃田土。嘉慶二十五年,捐俸倡修保寧府西城和嘉陵江堤,防止水患。在閬中縣錦屏山麓,興建“云屏書院”培育人才。此外,還致力培護閬中城周的風景名勝,將錦屏山的白塔山、北巖寺、滕王亭子、桓侯祠、風凰樓等開發(fā)修一新。川北人士立“黎青天”碑以彰其德。在河南糧儲道任內(nèi),改建貢院、振興文教,建“憩園”一所,供學子習經(jīng)吟詩。在此之前,祥符(即今開封市清代為府治)所屬各縣三科鄉(xiāng)試無一人登第,由此開始,人文蔚起,科第連綿。河南人土感其栽培教育之功,吟詩作文以頌其事,并收集其工余吟詠,編為《憩林雅韻》。
黎學錦好為義舉。嘉慶三年(1798)遵父遺志,捐銀萬余兩,在縣城東門外創(chuàng)辦龍池書院,總建筑面積二千平方米,居常德府各縣之冠。書院開館又捐田六百畝,作為書院師生常年膏火費用。湖廣總督姜晟、湖南學正吳省蘭合疏嘉慶皇帝,請旨建坊,御賜“樂善好施”匾額,誥封黎學錦為中議大夫,追封其父為中憲大夫。嘉慶六年五月,京城連綿降雨,常德會館房屋倒塌。適學錦到京,即捐銀六百七十余兩,全面整修。嘉慶十一年初,蒞川北兵備道之際,正逢川北大饑,便慷慨解囊,設粥場十八處,時經(jīng)數(shù)月。道光十一年(1831)縣境水災,堤垸潰決,災民流離失所。其時他居官河南,聞訊長嘆,隨即寄回俸銀二千兩??h境至今有口碑:“若要義舉成,除非黎六(學錦排行第六)臨。
道光十六年(1836)黎學錦告老還鄉(xiāng),十八年病卒于家。葬于漢壽縣崔家橋鄉(xiāng)藺家山。
用戶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