僧哲
僧哲禪師,唐澧州人。自幼崇尚高風亮節(jié)很早就寄身佛門,潛心佛學。他領會尊師的傳授,機敏聰慧,實有灌瓶之妙;參與禪理爭論,談鋒銳利,固當重席之美。他深入研究戒律之學,但又主要運用禪定之法進行統(tǒng)攝。他不僅深請大乘佛教中觀派的重要經典《中觀論》和《百論》,而且精通老莊道學著作《莊子》和《準南子》,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學者型僧人。
僧哲和他同時代的許多僧人一樣,思慕圣蹤,想到佛教的發(fā)源地印度求取“真經”。當時西行求法除陸路以外,如玄奘就是從長安出發(fā)經甘肅、新疆、中亞等地前往印度,還另辟海路從廣州、交址等地登船,經印度尼西亞、斯里蘭卡,抵東印度,然后到印度中部。僧哲走的海路。出發(fā)時間大約在唐咸亨二年(671)以后數(shù)年,同行者為襄陽名僧靈運和高麗僧人玄游。玄游,梵名般若提婆,意譯為慧天。此人精通梵語,并善畫,在那爛陀寺繪寫佛祖真容和菩提樹像,惟妙惟肖。玄游是僧哲的徒弟,隨僧哲在師子國(即今斯里蘭卡)出家。僧哲遍尋圣跡,禮佛求法,歸東印度。行至三摩咀國,其時國王名為羅社跋吒,他深敬三寶,是一位接受五戒對于佛教有很深造諧的居士。他天天造拓模泥像十萬軀,讀《大般若經》十萬頌,用鮮花十萬朵親自供養(yǎng)。王宮內積累的各種供養(yǎng)佛祖的祀品,差不多堆積有一人多高。國王出行,觀音先發(fā),幡旗鼓樂,遮日彌空,佛像僧徒前引,國王在后面跟行。王城內居住有四千多僧人,全由國王供養(yǎng)。每日早朝,國王總要先派人進寺廟向僧人問安,然后再處理國事。因此,一時四方的聰明大德、廣慧人才陸續(xù)云集。僧哲到達該國,在王寺居住,尤蒙國王的特別禮遇。但是,僧哲西行目的是求法,因此他專注于梵文經書,頗有收獲。他沒有專程拜會國王,但聽說當時國王尚在,年約四十余歲。梁啟超曾將僧哲、靈運等人置于西行求法者中歸留生死無考者之列。
用戶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